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2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62篇
财政金融   925篇
工业经济   546篇
计划管理   1933篇
经济学   1636篇
综合类   945篇
运输经济   67篇
旅游经济   66篇
贸易经济   1000篇
农业经济   534篇
经济概况   1327篇
信息产业经济   7篇
邮电经济   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983篇
  2010年   895篇
  2009年   633篇
  2008年   660篇
  2007年   641篇
  2006年   694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8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全球42个主要经济体1991—2016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双支柱政策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增长上具有显著作用,双支柱政策在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性上具有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2)盯住贷款的宏观审慎工具和针对借款人、贷款人的宏观审慎组合具有更为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3)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扩张上的作用不显著,但其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相较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发达经济体双支柱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总体显著,其中货币政策效应更为突出;(4)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下行周期优于上行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效应在上行周期优于下行周期;(5)只有个别宏观审慎工具会对失业率、消费和物价产生微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Gao  Bo  Ma  Jing  Wang  Zheng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21,157(2):347-373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mployment and wage effects of VAT rebates to exporters with comprehensive firm-product-level data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adjustments in...  相似文献   
3.
耿云江  马影 《会计研究》2020,(2):154-165
基于竞争理论的国企改革思路强调减少政策性负担摊派,基于产权理论的改革思路侧重于引入非国有资本,以解决产权不清晰与所有者缺位问题.本文尝试融合两种理论,以国企超额雇员问题为研究对象,从非国有大股东视角探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研究发现:非国有大股东能够显著降低国企超额雇员,减弱超额雇员对公司价值的损害作用,且该治理作用会随非国有大股东相对力量的提高而增强;从作用机制来看,该治理作用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员工薪酬的节约,还表现为内部薪酬差距和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提高,兼具成本效应与激励效应;该作用在地区就业压力较小、劳动密集度较低以及劳动保护水平更低的环境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呈现出爆发增长并逐渐渗入各行各业。基于信息化的大背景,大数据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广泛运用,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手段,具备独特的优势,将其运用到企业内部审计中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但是它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进而增加其审计风险。论文就大数据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勇 《价值工程》2021,40(2):158-159
地基处理技术是近年来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一种较常见的施工处理技术,多见于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软土地基施工环节。通过以往的房屋建筑经验,如果直接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地基区域软土很容易会影响房屋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所以,在针对这一部分软土区域的施工环节,需要针对拟施工的地基软土区域进行处理,提升其软土的稳定性。到目前,地基处理技术已经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渐凸显,如何针对这一技术的不足予以完善,以此提升地基处理技术对房屋建筑质量的积极影响,成为了现阶段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使用1999-2016内地年30个省市、27个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定量测度区际产业转移,选择产业关联较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投入产出法识别关联产业、测算其关联产业溢出,利用2004—2016年内地28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关联产业溢出效应与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转移中的关联产业溢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2014年中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出现拐点,总体工业由之前的分散转移转为新的集中转移,而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处在向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集聚的分散转移中;②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中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且促进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③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分散转移的作用高于工业,但工业的关联溢出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黄亮雄  马明辉  王贤彬 《财经研究》2021,47(1):62-76,93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政治和财政激励的影响.地方政府每年都制定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以指导地方发展.虽然许多研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该目标的作用,但很少有研究具体考察增长目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方式.文章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角度,匹配2009-2015年233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和2381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如何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显著增加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且在更换了企业风险承担和经济增长目标衡量方法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存在.在外部资源的调节效应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对能获得高政府补助、融资约束程度低以及能获得高贷款的企业的风险承受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而异质性检验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刺激效应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规模、国有企业和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以及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较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中.这些发现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正面影响主要还是地方政府主导资源分配的结果,而并非市场信号机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深入分析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风险投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与企业发展、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8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39个城市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沿线地区的风险投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呈现为沿海高、西部低的分异格局;②风险投资的全局自相关系数均为正,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③风险投资机构数、国家高新区数量、风险投资退出、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风险投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环境污染对风险投资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ESG投资理念逐渐获得认可,沿线地区可以通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review, summarize, and analyz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harmacoeconomic (PE) guidelines, to enable researchers to acces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PE guidelines; furthermore, to learn which methodological issues still remain contested and to promote the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E guidelin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authors performed a search for PE guidelines using PubMed, 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 and the websit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oeconomics and Outcomes Research. Information of each guideline was extracted using a pre-designed extraction template, which included 22 aspects; the guideline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forms of char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described.

Results: A total of 40 PE guidelines were studied. The most comm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clude the types of analysis, sources for effectiveness, use of quality-adjusted life-years (QALYs) to measure outcomes, and use of 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s to present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the guidelines preferred a cost utility analysis with outcomes expressed in terms of QALYs. Most of the guidelines preferred meta-analysis or meta-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requir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ll evidence. Issues that varied most in the guidelines were the choice of the comparator, recommended costs to be included, methods related to indirect cost calculations, methods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discounting rate.

Conclusion: A comparison of these guidelines revealed that a number of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them in several key aspects, and some critical methodological issues still exist, for which no best solution is available. Furthermore,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develop harmonious methods for the PE, and to improve the transferability of the outcomes of PE eval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